揭秘!泸县的珍珠是这样被“种”出来的

说到珍珠,大家都知道它们是从蚌里面长出来的,可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来,跟着小编一起揭秘吧。

近日,在位于泸县海潮镇的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几名工人正围坐在一堆深褐色的珍珠蚌前,认真地分拣着珍珠蚌。

1.jpg

“我们正在根据珍珠蚌的大小和外观挑选‘种蚌’。”该公司负责人何云介绍说,珍珠蚌大小在8-10厘米且形状匀称的将被当作“种蚌”,大于10厘米的将被当作“插片”,小于8厘米的则放回养殖池塘里继续生长。

“种蚌”和“插片”

据何云介绍,珍珠蚌里长出的珍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接受插片手术。

2.jpg

接受插片手术后再慢慢孕育出珍珠的就是“种蚌”,而“插片”是将不适合作为“种蚌”的珍珠蚌切开,剪下两侧裙边肌肉层并切成小片,植入到“种蚌”内最终形成珍珠。

插片手术

在该公司车间内,40名工人分坐在长条形的桌前,双手不停地忙碌着。根据大小分拣出的珍珠蚌,在吐沙池经过两个小时的净化和吐沙后,被送到了工人手上。

3.jpg

工人们熟练地将当作“插片”的珍珠蚌撬开,用剪刀剪下两侧裙边,经过撕膜、消毒等处理后,薄如蝉翼的条形裙边肌肉被切成了几毫米见方的小片。

4.jpg

另一侧工人接过这些“小片”后,用两根金属针状工具,把这些小片一片片植入到“种蚌”两侧的裙边筋膜中。整个过程几乎在一分钟内就能完成。

5.jpg
6.jpg

插片手术是个技术活,是珍珠形成的关键环节。“一个珍珠蚌可以植入30个插片,全部成功的话就是30颗珍珠。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珍珠的转化率和品质。”何云说。

完成手术的“种蚌”会在第一时间被放回池塘中,慢慢生长孕育出珍珠。而被剪掉裙边当作“插片”的珍珠蚌则被加工成饲料和钙粉等。

7.jpg

在珍珠蚌养殖池塘里,何云捞出珍珠蚌查看珍珠长势。切开珍珠蚌,一颗颗绿豆大小的珍珠包裹在蚌肉内。经过简单的清洗,一颗颗亮晶晶的小珍珠便呈现在眼前。

8.jpg

“这批珍珠蚌是我们去年4月植入后养殖的,目前来看长势比较好。”何云笑着说,“这种大小的珍珠蚌如果拿到市场上销售的话,每个大概能卖到16元,珍珠根据品质不同能卖到600到1200元一斤。”

珍珠蚌的养殖周期通常在2-5年,养殖时间越长,珍珠越大,价格也越高。

9.jpg

作为泸县珍珠蚌养殖的龙头企业,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泸县福集镇、得胜镇、海潮镇等地共养殖珍珠蚌3800亩,目前已先后带动全县44户养殖户开展珍珠蚌养殖,总水面面积6000余亩。

10.jpg

“我们正在吸引更多养殖户一起养殖珍珠蚌,到今年年底,预计泸县珍珠蚌养殖总水面面积将超过1万亩,珍珠年产量达到20-30万斤,年产值近2亿元。”何云说。

(来源:泸州农业-泸县发布)

原创文章,作者:sichu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chuant.com/archives/6033

(0)
sichuansichuan
上一篇 2025年5月26日 08:24
下一篇 2025年5月27日 20: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