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太阳刚爬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太伏镇照南山村的坡头,村民黄泽群便扛着锄头钻进了家门口的佛手柑种植园。晨露未干的佛手柑新芽间,她利落地挥动锄头,将枯枝杂草归拢成堆。
“这活可比守着两亩薄田强多了!”黄泽群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指着远处说:“快瞧,对面那片吴茱萸种植地里还有不少人也在劳作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特色种植园区里墨绿的吴茱萸与嫩黄的佛手柑新叶交织,宛如打翻的调色盘。

驻村人员带领村民在产业园区内劳作(郑婵娟 摄)
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照南山村的帮扶干部陈龙君正蹲在地头察看新补种的佛手柑幼苗。“这批小苗子以后可是‘金种子’,过两年结出果子,每亩收益可达4000元左右。”他轻轻拨开湿润的泥土说到。
这位戴着草帽的”新农人”算起账来头头是道:这片特色种植产业园区建起后,为当地十余户村民提供了季节性的务工岗位,每人每月大约800元工钱,农忙时临时用工每天还有120元收入。

驻村干部陈龙君帮助养殖户填报资料(郑婵娟 摄)
“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还能够让这些’闲地’生金,以前这里都是长满荆棘的撂荒地,现在种上佛手柑,三年后每亩产值好几千元。”他跺了跺脚下的荒坡,继续介绍。
正午时分,陈龙君开始逐户走访发展养殖业的村民,帮助他们填写申报补助的相关材料。在村民任义云家中,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特色养殖补助申请指南》,就着灶台上的热茶,逐项核对起数据资料。
“任大爷,等这5000元补助款到账,您这鸡舍就能扩建了,到时候您当‘鸡司令’,我给您免费当技术顾问,咱们一起做大做强!”陈龙君一边记录一边笑着说。
“好得很,等鸡舍扩建完成,我就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加上你的技术指导,我定能成为咱这十里八乡的养鸡大户!”任义云笑着回应道。

驻村干部陈龙君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郑婵娟 摄)
这样的场景在照南山村已是常态。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陈龙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们的事儿:每户村民基本情况、生活上存在的困难、有什么建议和需求……
山风掠过照南山村的田野,带着新翻泥土的芬芳。特色种植业与生态养殖业正谱写着协同发展的乐章,而那些穿梭在阡陌间的身影,正在用汗水和脚印书写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正如陈龙君在驻村日记里写的:“当春芽破土的脆响遇见奋斗者的足音,便是照南山村最美的和声。”(陈凯 郑婵娟)
原创文章,作者:sichu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chuant.com/archives/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