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红色印记:跨越近半世纪的“青春”合照

五四青年节这天,太平古镇迎来了5位特殊的客人,他们之中,年纪最大的72岁,年纪最小的也已69岁。结伴而来的老人们共同在太平渡纪念碑前留下了一张合影,纪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青春岁月”。

古蔺红色印记:跨越近半世纪的“青春”合照

从左往右: 刘荣昌 朱思海 胡顶尤 朱思富 朱思均(陈文平未参加合影)

“很骄傲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它依然笔直地矗立着。上一次合照还是1977年了,那时候纪念碑刚修好,央视来太平拍摄红军《四渡赤水》纪录片,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可惜没有留存。”72岁的朱思海说。原来此行的几位老人均为当年太平渡纪念碑的修建者。

眼下,伴着太平镇干热河谷气候的,还有即便是阴天都驱赶不散的闷热。朱思富老人回想起47年前,差不多也是在这样闷热的五月开工的。朱思海有三兄弟,均为石匠出身。三人自小学习手艺,尤其弟弟朱思均、朱思富技艺精湛,俩人年纪轻轻就有了“铁人棍儿”的称号,远近闻名。当年朱思海兄弟仨受到本地主管部门的委托,希望他们为1935年“四渡赤水”战役中的红军战士们修建一座纪念碑。这场被誉为“长征史上光彩神奇篇章”的战役,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危急关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古蔺红色印记:跨越近半世纪的“青春”合照

一听说是为红军修纪念碑,三兄弟想也不想,就领着另外三人接下了任务。1977年,新中国百业待兴,位于西南边陲的古蔺小城,更是尽显了时代的艰苦本色。物资短缺,水泥是建筑中的奢侈品,县城石匠的工钱一天按1块1计价,更遑论离县城2个小时车程的太平镇。但激荡岁月中的英雄热血从未冷却,深植于蔺州大地,竟滋养出奋斗不息的力量,反哺着此地的青年儿女,让“吃苦耐劳,肯拼肯干”,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追逐的品质和标签。于是,时年人均还不到20岁的几个“愣头青”,硬是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光取材和技术的难度就相当大。我们当时只有一张潦草的图纸,约摸能看出是一个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没有水平仪,我们分别用一根水平尺,一根细线拴住石头充当线陀找直(定位横向、纵向轴线)。”朱思富说。朱思均插话道:“这都不算啥,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在塔后的陡坡上就地开山取石,负责采石的刘荣昌腿上蹦进了钢花,快嵌进骨头了,我们背着他走到县医院,做手术才取出的。”

谈起遇到的挑战,负责技术的朱思均、朱思富俩人顿时打开了话匣。“十根杉木棒就是我们的手脚架,三角锥体的每一面,就靠一根横着的杉木搭着,走独木桥似的。剩下了四根杉木,两两合并成各30公分宽的搭板,一人踩一根合力担着石头上去。”工程建立在一整个大斜坡上,安全全靠小心仔细。站在临时搭起的木脚架上,往下望去,除了乱石,就是河水,仿佛蹲着往下一摸,就会被奔流不息的河水裹挟而去。修建难度之大,几位当事人回忆起来仍连连咂舌。

“赤水河是光荣的河,嗨哟嗨,嗨哟嗨,赤水河是胜利的河……”细听阵阵船工号子,还能分辨出里面萦绕着铁锤叮咚声。吃了一个多月的南瓜饭,几位年轻人仅用锤子和钢钎,硬是一点点凿出了这座纪念碑。“验收那天,文化馆李老师爬上了木脚架,他蹲在独木架上,一手抱着木杆,一手给我们比了大拇指,用本地话形容了我们的工程——‘简直像鼻梁筋一样,溜直!’”朱思富说到这里,大家的脸上漾起了会心自豪的笑意。

47年前,年轻人们用拳拳之心树立起了太平渡纪念碑的脊梁,在太阳的朝升夕落中,它依旧傲然挺立,迎来送往数十万人,成为了游人瞻仰的圣地。其间,有无数老年人在这里回首烽烟岁月,祈愿家国太平;有无数年轻人在这里砥砺壮志,奔赴强国之路;更有无数青少年在这里筑梦启航,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47年后,拍下的照片中,六人聚齐了五人,依然按照当年合照的顺序站立。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两鬓如霜的老人,笑谈当年,他们音声爽朗,眉梢不减青春轩昂的风采,眼角仍闪烁着少年般明亮的光芒。

古蔺红色印记:跨越近半世纪的“青春”合照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座蕴含了“四渡赤水”精魂的石碑,沉淀历史,诉说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勇事迹;这座蕴含了“大国工匠”精神的石碑,跨越时空,铭记着“千万锤成一器,偏毫厘不敢安”的“工匠精神”。它身上,传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它身上,展示的是历久弥新的匠心技艺,是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们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做好我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古蔺新篇章奉献精神力量。

来源:古蔺融媒

原创文章,作者:sichu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chuant.com/archives/3245

(0)
sichuansichuan
上一篇 2024年4月30日 21:00
下一篇 2024年5月17日 18:19

相关推荐

  • 纳溪:枇杷丰收满枝头 春日甜蜜抢“鲜”上市

    初夏时节,纳溪区天仙镇万亩枇杷陆续成熟,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园间采摘、分拣新鲜枇杷,将这份春日甜蜜抢“鲜”推向市场。 4月22日,在天仙镇银罗村,一幅漫山遍野金光…

    2025年4月25日
  • 快去打卡!泸州植物园的荷花又开啦

    夏季第三个节气—芒种到来,也标志赏荷花好时节的到来。 泸州植物园内,亭亭玉立的荷花初绽,在水面上摇曳生姿,美得刚刚好。 在泸州植物园的荷花池看到,大片的荷叶将整个池塘染绿,层层叠叠…

    2025年6月6日 资讯
  • 近期,泸州至峨眉山、成都加开多趟列车

    7月19日,“成都铁路12306”微信公众号发布列车加开信息,其中多趟涉及泸州,具体信息如下: ◆7月24日、26日至28日,加开成都东至泸州G9555次,成都东12:08开,泸州…

    2024年7月23日
  • 泸州市召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

    5月23日,“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泸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在南苑宾馆二楼月桂厅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题座谈会精神和四…

    2025年5月26日
  • 明天开幕!古蔺箭竹苗家风情节活动一览

    8月18日(农历七月初三)“浪漫箭竹·风情之旅”2023西南苗家风情节将在箭竹苗族乡大黑洞景区盛大开幕,热情好客的箭竹苗族同胞正等待着广大游客的光临。小编带你一览活动。 往年“箭竹…

    2023年8月17日 资讯
  • 川南渝西携手共筑知识产权高地 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深化川南渝西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速创新成果转化,4月18日,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与产业升级暨校企专利供需对接活动在泸…

    2025年4月19日 资讯
  • 泸州市乡村女能人薛世兰:带领乡亲们种出“致富路”

    带领乡亲们种出“致富路” ——记四川省“优秀职业农民”薛世兰 在泸县兆雅镇石龙村的广袤田野上,薛世兰的名字如同一缕清风,吹拂过每一片稻浪,也吹进了每一位乡亲的心田。她曾是村里的党支…

    2025年3月16日 四川美食
  • 成都宽窄巷子里飘着“酒城味道”

    7月31日,位于成都宽窄巷子景区井巷子的“遇见天府市集”再次热闹开街。一字排开的市集展位,从街头到巷尾,一眼望不到头,街上人潮涌动。“快看!泸州老窖还有啤酒系列。”当天,成都市民边…

    2023年8月3日
  • 遇见纳溪 预见未来 | 纳溪区以拉练提速产业发展

    项目和产业是发展的“生命线”,更是纳溪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7月底,纳溪区召开高质量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会,并开展2025年第三次产业推进拉练活动。两大活动展示了纳溪区推…

    2025年8月8日
  • 泸县“双稻双虾”示范案例将在全国推广

    日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典型案例遴选,对全国30个典型案例进行公布。其中,泸州市泸县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的“六大举措示范推广‘双稻双虾’”案…

    2025年5月1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