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长江泸州段,江阳区转产渔民王彪协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鱼类采样监测时,一网拉上来67条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
王彪称,近几年捕到长江鲟已不稀奇。这一现象反映出长江禁渔4年多来鱼类资源恢复明显。

科研捕捞上岸的部分鱼类。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汪登强介绍,这次科研捕捞,长江泸州段共监测到鱼类18种153条,共计27.6公斤,其中长江鲟67条。个体最大的长江鲟长1.01米、重5.69公斤。这是近年来长江鱼类采样监测中,捕获鱼类总数较多且捕获珍稀鱼个体较大的一次。
泸州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过去,因过度捕捞,陷入“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泸州渔民一年可捕到三四条长江鲟,但后来多年都难捕到1条。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捕。泸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干流横贯全境136公里,占川江段的61%。为了护鱼,泸州设立了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

这次科研捕捞,长江泸州段共监测到鱼类18种153条。
近年来,泸州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方面,通过实施就业帮扶、创业指导等措施,全市1429名退捕上岸渔民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791人已全部稳定就业,对符合条件的1391名退捕渔民给予缴费补贴,实现全部参保,确保退捕渔民上岸“就业有出路、长远生计有保障”;另一方面,强化执法,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监管合力。
目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开展的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长江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13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了提升。其中,重点保护物种长江鲟、胭脂鱼等出现率分别由禁渔前的0%和8.3%分别提升至21.92%、15.07%。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兰丰表示,经过4年多的休养生息,长江鱼类资源恢复明显。
市农业农村局渔政科负责人谭巧称,如今在长江泸州段,时常可见鱼儿成群游动、跃出水面的情景,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正逐渐恢复。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至今,泸州城区东门口多次再现明代“鸢飞鱼跃”的美景,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了长江禁渔带来的生态变化。
(来源:泸州发布)
原创文章,作者:sichu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chuant.com/archives/6020